jacky 發表於 2017-6-23 10:21

香港歌手張學友:我是一個孤獨的音樂人

【香港名人訪談錄】香港歌手張學友:我是一個孤獨的音樂人
2017-06-22 12:15:00來源:央廣網

  【編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0週年紀念日。從1997到2017,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間,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香港彰顯了強大的生命力。「一國兩制」,這個被歷史稱頌的智慧,香港用它解開了百年難題。

  與此同時,今年適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港澳廣播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合作創辦的《每週聽香港》節目開播十週年。為了紀念節目播出十週年,回顧節目播出以來的精彩瞬間,我們決定出版《香港名人訪談錄》一書,收錄採訪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傑出人物的精彩報導,並以此向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獻禮。

  如今,香港與內地共命運,同出發,沿著「一國兩制」的航道駛向新的航程。央廣網特別摘編《香港名人訪談錄》中的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記者手記 羅武   

  張學友是香港流行樂壇中,繼許冠傑之後第二位被稱為「歌神」的歌手。出道於香港樂壇黃金年代的他,以一首首經典歌曲影響了整個華語地區的好幾代歌迷,當然,這當中也包括我本人。採訪偶像對我來說是一次很有趣的經歷,雖然談不上緊張,但還是會帶點小激動。在採訪過程中,張學友所表現出來的親和力讓我印象深刻,幽默、坦誠、有問必答,全然沒有讓人感到不安的距離感。或許正是這份謙遜,才讓他從不止步於曾經獲得的榮譽,一步步地走向華語流行樂壇的最頂端。


張學友(左)和陳奕迅以真摯感情唱出「家是香港」運動的主題曲《同舟之情》。

  記者:您是在1984年獲得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後出道的,那時應該算是香港流行樂壇的一個黃金時代,包括現在不少歌迷都會十分懷念,覺得那時候湧現了這麼多好歌手,誕生了那麼多好的音樂作品。

  張學友:我想這是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當時娛樂方面的科技還不算發達,聽歌成了日常娛樂中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當時的人會思考怎樣才能更好聽一點,用什麼機器來聽更好,有什麼方法可以隨時聽到,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有隨身聽等不同類型的音樂產品出來。當時兩岸三地或者說整個華語圈的交流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再加上經濟剛剛起飛,大家經濟條件好了就會找一些娛樂,所以我認為那時候的香港流行音樂是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顯得很蓬勃。

  記者:您會覺得那個時候的樂壇比現在繁榮嗎?

  張學友:那個時候是很蓬勃的。但是在數量上,我不覺得現在的歌手比那時候少,只是現在大家對歌曲的關注度可能沒有當時那麼專注。

  記者:說到歌手,我們都知道,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媒體就開始把您和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統稱為「四大天王」,這個稱號應該算是香港流行樂壇的金字招牌。

  張學友:我想大概跟當時的環境有關吧。比如現在很多人看韓劇,聽韓國音樂;又或者是再早一些時候,很多人聽日本的歌曲;還有在我小時候,台灣歌曲曾一度變成主流,我認為這些都是有時代因素的。

  記者:但我想「四大天王」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流行符號,應該並不只是一種風水輪流轉式的偶然,也是當時香港樂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吧。

  張學友:當然我覺得音樂本身的質量是很重要的。流行音樂就是看大家喜不喜歡嘛,某首歌是否能讓很多人去喜歡它,歌曲的質量是很重要的。歌手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他的聲音、演繹方法,還有他的包裝,這些都可能影響他的歌流不流行。很奇怪的一點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歌曲,它的原唱歌手不一定是唱得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帥的那位,所以一切都很難說。我也曾經和很多朋友聊過所謂「流行」這個問題,它的最主要元素是什麼,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記者:到今天為止,您已經出過很多專輯了,其中有一些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1993年的國語專輯《吻別》,剛一發行就有種衝出香港的感覺。有樂評人評價這張專輯讓你從「香港樂壇的張學友」變成「華語樂壇的張學友」。當然我知道早在1986年您就發行了第一張國語專輯《情無四歸》,作為一個香港歌手,為什麼會在那時出一張國語專輯?

  張學友:我在香港歌手當中可能是最早出國語唱片,因為我家是外省的,在講國語上有一點先天優勢,所以比較好操作一些。唱片公司的人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來問張學友行不行,我就這樣去發國語唱片,算是佔了一點先機吧。

  記者:我記得《吻別》當年的年度銷量超過四百萬張,也打破了很多地方的唱片銷量紀錄,這個成績會不會讓您覺得唱國語歌比粵語歌更受歡迎?

  張學友:我自己並沒有覺得香港歌手唱國語歌會怎麼樣。粵語歌的市場是比從前小了,因為普通話的流行區域更廣,加上內地現在經濟起飛,很多人都會去學普通話,而廣東話只是一種方言。可是因為我是香港出來的,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長大,總會有一份感情在這裡,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只唱國語歌,不唱粵語歌。我也不想把自己歸類成一定是唱國語歌的或者一定是唱粵語歌的歌手。其實我也出過英文專輯,只是沒人要聽而已。

  記者:除了很早就推出國語專輯之外,我知道您也很早就進軍內地的演出市場了。1991年,已經在廣州、上海、北京嘗試過開演唱會。

  張學友:當時大家叫我去,我就去了。歌手嘛,主要就是做音樂,當然我也拍電影,但主力還是唱歌,所以除了出唱片就是表演啊。有機會去內地表演當然很開心啊,所以當時有人找我,我就去了咯。

  記者:這麼多年來你也做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演出,比如說世界巡迴演唱會。內地市場在這些巡迴演出中,佔了一個怎樣的地位呢?

  張學友:我們這樣講吧,1995年我第一次做世界巡迴演唱會,開了一百場。當時在內地的演唱會佔了三十場左右,也就是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在其他地方,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或者歐美地區。到了2011年,我的「二分之一世界巡迴演唱會」做了一百四十六場,這個場數已經比以前多了,在這個前提下,超過一半是在內地做的。所以現在整個華語市場當中,我相信內地市場已經佔到了一個最重要的位置。

  記者:雖然在內地演出很多,但我發現您好像跟內地音樂人合作並不多,至少從作品呈現來看是這樣。

  張學友:我跟內地音樂人合作的機會真的不算太多,因為我自己做音樂常常都是獨自關著門在做。當然我認為內地有很多歌手都是很出色的,比如韓紅、孫楠,他們唱得都很棒。

  記者:作為香港樂壇的前輩,您感覺現在香港流行樂的發展勢頭好嗎?

  張學友:說實話,我覺得自己並不是評價內地音樂發展或者香港音樂發展的一個最理想的人選,因為我算是一個孤獨的音樂人,當我做音樂的時候都只是自己在做。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做事情很規律,如果我要做表演我就是在做表演,不做表演就回家。當然這也造成我做音樂的時候會很自我,我自己在一個窩裡面做音樂,需要我去表演時我就去表演。思考問題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想。

  記者:可是很多人還是會認為您是內地和香港音樂發展的一個代表人物,也是一個見證者。

  張學友:對啊,因為我也有些年紀了嘛!這些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我都看在眼裡,這個是事實。

  記者:當然每個音樂人都有自己做音樂的方式。不過從目前的大趨勢來看,現在香港歌手和內地音樂人的合作機會確實是越來越多了。

  張學友: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原因在於交通方便了,聯絡方便了,大家交流多了,市場結合之後也比以前大了很多。在八九十年代,我們會把很多台灣歌曲拿來改成粵語版。但現在已經不行了,因為歌迷可能會說,我都已經聽過他唱了為什麼還要聽你唱呢?除非我能夠用我的方法去重新演繹,在表演時這麼做倒是有可能,但是如果要把這首歌收錄到自己的專輯裡面,大家肯定會想,這樣不好吧,要自己原創做一個,就算是音樂人也會有這個顧慮在裡面。所以我覺得香港歌手和內地音樂人在創作階段就進行合作是很正常的。

編輯: 范斯騰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歌手張學友:我是一個孤獨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