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 發表於 2017-12-16 20:03

歌神金曲 跨越世代

歌神金曲 跨越世代
2017/12/16 — 11:39
【文:錢穎嘉;圖:香港電台】


歌神今天用親切的笑容與坦率迷倒新一代。

前言

今年是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第四十週年,我們藉此契機製作《金曲40.大講堂》,邀請多位重量級音樂人,親臨各大學校園與新一代年青學生互動交流,回味他們過去的音樂歷程,展望流行樂壇的未來。期望將前人寶貴經驗傳承新一代。

第一集我們邀請到「歌神」張學友,到來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與主持李敏及近一千名學生面對面對話,題為「學習。擁有」。學友坦誠分享他對事業、友情及家庭等人生體悟,現場反應熱烈,多次被歡呼和掌聲打斷。以下是當日的部份精采節錄。


放下歌神的身段,學友親到中文大學分享人生體驗。

主持:李敏(著名填詞人、港台第二台「敏感時刻」主持)
張:張學友

主:同學已選出了三首對他們影響最深的學友歌曲,你猜一猜是哪三首?

張:是《每天愛你多一些》吧?

(「讓晚風輕輕吹送了落霞……」的歌聲響起,學友感到意外。)

主:第三位是<遙遠的她>, 1985年的作品。我第一次聽這首歌時很驚訝,因為「血癌已帶走她」,是首次從流行曲之中知道有血癌這病症。以故事串連起一首歌,很厲害。

張:當日我唱的時候,也覺得,「吓?真的要這樣具體,連血癌這個字也放進歌裡嗎?」當時我還是剛出道,沒權說話,但潘源良已是大填詞人了,說不改。我因為知道中國人素來忌諱,也曾擔心過播放率。

主:現在一起揭曉第二位:<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是1999年的作品。這首歌應該是來自你的女歌迷的故事吧。

張:這首歌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我可以用第一身去唱這首歌,因為唱歌需要代入感,毋須再代入別人的身分去唱。

主:不如你猜一猜第一位是哪首歌?

張:我猜都應該是《吻別》吧。

(「我和你吻別在無人的街……」的歌聲響起,全場歡呼)

主:真是沒道理,這是1993年的作品,在場的觀眾那時候仍未出生吧?當時全球銷量達到400萬張,亦令你得到「歌神」這個美譽。

“Too early, too famous, too young.”

主:你由得到《十大中文金曲》的新人獎,只是短短十五年之間,但獲頒「金針獎」了。

張:當時聽到「金針獎」就害怕。「金針獎」是頒予林家聲、鳳凰女等前輩的,而我只唱了十多年,已輪到我了?(眾笑) 好像有一種快要「收工」的感覺。所以當時我也猶豫了一陣子。後來發現,原來沒有太大影響。繼續做抑或不做,都是自己的選擇。只要繼續想唱歌的話,無論得到甚麼獎項,又或沒有獎項,都沒有影響。

主:有句說話:「Too early, too famous, too young」你有沒有從這句話得到甚麼體悟?

張:也有的。在我第一張個人專輯中,《情已逝》、《輕撫你的臉》等歌都十分受歡迎,很快我便紅了。我這個人內向又害羞,卻遍要從事表演這一行。當演藝人,怎可以害羞呢?但我又要做。另外,雖然我很內向,但又很「百厭」,只要與別人熟絡起來,我就可以玩得很盡。其實我入行後才學懂飲酒,我以前不飲酒的,只是畢業那年醉過一次,而那次只是喝了一罐啤酒。

主:後來酒量有沒有慢慢提升?

張:酒量沒提升,膽量卻有,常常飲到失控。後來有很多負面新聞傳出來,都源於我飲酒。我是過來人。減壓有很多方法,最有效的辦法是去做運動,說飲酒可以減壓,只是一種慣用的藉口罷。

無師自通 唱歌識女仔

主:唱歌方面,你是不是無師自通?

張:算是無師自通吧。小時候已十分喜歡唱歌。到讀書的最後一年,去參加歌唱比賽,很想試試自己行不行。嘩!驚到我吖!不是說笑,要示範一下給大家看。(學友站起來,示範如何怕得雙腿顫抖,眾大笑)連控制自己的聲線、呼吸都有問題。結果卻得到了第二名。

主:這樣害怕都能得到第二?

張:對,第二名。

主:在我們那個年代,有一種名為「張學友式」的震音,即是「喉嚨上下顛簸」。你可否示範一下?(眾拍掌)

張:有人用咀巴來震音,有人郁動身體來震音,也有人用喉嚨來震音,就是我這種。震音只不過是一種裝飾聲音的方法,可以省一點氣力。

主:當時覺得只要能做到張學友那種震音,就很厲害。

張:事實上只是因為我的喉核突出一點,所以大家才察覺得到。後來我有幾首歌,刻意將震音的頻率加密一點,或是將頻率減少一點,直音長一點,到尾位再加一個輕輕的震音。

主:這是追求藝術細緻度的境界。

張:以前沒有卡拉OK,一定要自己學習彈結他,但彈得不好,彈來彈去都是那幾首。

主:因為那個年代可以「彈結他識女仔」?

張:不,我只是懂得唱歌,便足夠識到女孩了。一在學校唱歌,女孩便會走過來,問「你要不要吃點甚麼啊?」(眾大笑)


李敏:「那個年代可以「彈結他識女仔」學友:「不,我只是懂得唱歌,便足夠識到女孩了。」

職場危機 神喻樂壇

主:我也看著學友在舞蹈上的進步,他的高峰是《頭髮亂了》這首歌,當時甚至有一點MJ(Michael Jackson)味。

張:那個真有下過苦功。老實說,為何要去跳舞?還不是因為「搵食」?(眾笑)自己的刀愈多,得到的機會便愈大。那時候只靠唱歌,唱了多年,觀眾便開始感到厭悶,自己也害怕起來。我認為害怕很重要,也就是在職場上有危機感是很重要的,會令人想盡辦法去充實自己。不過我起初也只能用手跳舞。(一手持麥克風,另一手做動作)

主:好像廣場大媽舞。

張:腳是永遠都原封不動的。那時候郭富城練一隻舞只要三天,我卻要三個星期。我要不斷跳,跳到手腳都「聽話」為止。無論做哪一行業,都需要不斷鑽研、進修和努力。但演藝這一行,還要再加上一樣東西:運氣。無論是幸運地遇上一首適合你的歌,無論是這首歌在那個年代恰巧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不要說要別人喜歡你,不討厭你已非易事。尤其我們這一行,很大程度是基於大家的認同,如果沒有你們的認同,再努力也沒有用。事實上我也看到有不少人有這樣遭遇,和我同時期出道的歌手,很多都早已轉行。

主:運氣固然要把握,但得到運氣還是要努力吧。

張:有很多客觀因素,例如我覺得人際關係就很重要。如果世界只有你自己一個人,你甚麼性格也行。如果隔鄰是耕作的人,他不喜歡你,不賣作物給你吃,你就沒得吃,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主:那麼你覺得現在的樂壇有運氣嗎?

張:我覺得未夠努力。數碼化令唱片業毋須以實體方式出售,但我們仍未確立到一個可以代替實體CD的銷售方案,而大家又接受的方法還需要經過教育。所以我認為香港的唱片業很艱難。在日本、美國,新的方法其實頗成功,他們以網上形式賣歌,可以媲美實體唱片。

--

《金曲40 ‧ 大講堂》

一連四集,邀請多位台前幕後音樂人及資深廣播人,親臨本地大學校園(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與青年學生互動交流,暢談他們的音樂理想與堅持,及對香港流行樂壇與中文歌曲發展的看法,藉此啓發莘莘學子。講者包括:張學友、楊千嬅、許廷鏗、黃家強、Dear Jane、趙增熹、周博賢和張文新等,為40年香港樂壇注腳。

電視版本播映時間:
2017年12月17日起,逢星期日晚上10時,港台電視31及31A;
2017年12月20日起,逢星期三傍晚6時,無綫電視翡翠台。
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電台版本播出時間:
由12月9日起逢星期六下午2時在港台第二台(FM 94.8 - 96.9)播出
港台網站radio2.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Mine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歌神金曲 跨越世代